大唐貞觀年間的科舉考試,是沒有殿試這一步的,只有發(fā)解試與省試這兩級。
最早的殿試,來自唐高宗李治。
他在顯慶四年(659)春季親自主持了進士考試,被認為是皇帝主持殿試的先例。
爾后到了武周時期,武則天也延續(xù)了這一做法。
不過,這一時期的殿試,并不是固定制度,隨意性很大,想辦就辦,不想辦就不辦。
殿試最終成為固定制度,是在大宋天寶六年。
宋太祖發(fā)現(xiàn)翰林學士們錄取進士時,常給自己的學生后輩等開后門。
于是,他決定親自在講武殿對進士們進行最終復試。
從此,這一制度便成為了科舉的固定制度,一直延續(xù)到清朝廢除科舉制度。
看著茫然的李世民,李逸開口解釋道:
“殿試,由皇帝親自出題及面試,參與考試的人為省試中舉者?!?/p>
李世民略一思索,問道:
“聽起來,與吏部主持的釋褐試有點類似?”
“確有一點類似,但更多是不同?!?/p>
李逸想了想,回了這么一句。
他知道李世民口中的釋褐試。
在唐朝貞觀時期,通過省試成為舉人之后,只是獲得了當官的資格,并不能直接入朝為官。
只有走完“身、言、書、判”這一輪釋褐試考核流程,并最終通過,才能被授予官職。
之后,在李治與武則天時期,雖然會不定期舉行殿試,但釋褐試依舊是存在的。
到了宋朝,情況發(fā)生了改變。
釋褐試不存在了,只要能通過會試,就會被授予官職。
而殿試,就成為了科舉的最后一輪考試。
并且,宋朝初期的殿試,屬于淘汰性考試,淘汰的具體比例不固定,錄取率從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。
從這個角度上說,這一時期的殿試,確實與釋褐試的作用有些類似。
不過,因為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殿試屢次落第的舉人憤而投奔異族政權(quán)的情況,所以在宋仁宗嘉佑二年,朝廷規(guī)定殿試不淘汰考生,凡是參加殿試者一律錄取。
從此,殿試不淘汰,只是根據(jù)考試成績給考生排名分三甲,并在殿前直接宣布名次,就成為固定制度。
這就與釋褐試截然不同了。
在回答完李世民的問題后,李逸根據(jù)宋仁宗之后的殿試制度,向李世民大概講了一下。
李世民聽完,眼前一亮:
“妙??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