無論如何,今日還得有他的幫忙,自己才能這么順利,姐姐的態(tài)度如同一柄劍直直插入心臟,即使過去了好一會兒,慈攸寧也是心神不寧的樣子。
她扯著嘴角擠出一個笑容,回道:“多謝王爺,微臣才有機會查明真相,今日恩情無以為報,王爺日后若有事相求,微臣定當萬死不辭。
”和聰明人說話就是省力氣,慈攸寧對顧無咎的幫助不會視若不見,顧無咎自然也沒必要再將他事事都是巧合的戲演下去。
顧無咎知道慈攸寧此時心中沉重,故作輕快語氣,說道:“慈大人見外了,幫助他人是我大南國一直以來的美德,能幫上慈大人,也是本王的榮幸。
”他眼珠一轉(zhuǎn),慈攸寧想不到他會說什么,但看樣子不像是什么好話。
顧無咎佯作困惑態(tài):“嘶,本王記得,民間不是有句話叫‘救命之恩,當以身相許’來著?”在外教坊時遇到的品德低下如流氓地痞一般的富家子弟不少,但如顧無咎這樣將終身大事看作兒戲的,還真是聞所未聞,見所未見!慈攸寧費力翹起的嘴角也不受控制的向下落去,看著顧無咎的眼睛充滿了不可置信。
見到這幅表情,顧無咎也明白這玩笑是有點過了,只得一邊笑著一邊趕緊找補:“不過本王并不是無禮之徒,以身相許這事兒肯定不會強迫。
這不,眼下剛好就有一件事情得慈大人的幫助,就是不知道慈大人樂不樂意幫本王一把。
”慈攸寧自知失態(tài),又掛起笑容接話:“王爺開口慈某自然沒有拒絕的道理,不如王爺同微臣說說,究竟是什么事情,連王爺也會被絆住腳?”顧無咎一改常態(tài),正色說道:“近幾年西域頻繁進宮上好木材,數(shù)量多但木材本身卻不大,想必來到宮中要做桌椅器具是不夠的,應(yīng)當多半是制成了琴具一般大小的物件。
”聽著這話,慈攸寧回想起內(nèi)教坊庫房中有不少常年未用,上頭積攢了不少灰塵的古琴、琵琶乃至軀干更大的古箏,她曾匆匆掃過一眼,確實有不少琴的用料她從未見過,但若真是顧無咎說的用從西域進貢的上好木材制成,怎么會被隨意堆在庫房中積灰呢?顧無咎:“西域進貢的東西無論大小品級本王都會親自過目,母妃在世時愛琴,本王耳濡目染,對樂器琴具也算小有研究,對能做琴的木材更是能做到過目不忘。
”他略微停頓片刻,看向眼前的慈攸寧。
對方似乎已經(jīng)不再追究他方才的無禮,眉眼間全是關(guān)切。
“只是前月本王在對西域貢品進行例行檢查,準備送入京城有劫匪突然來襲,待到本王將人捉了活口,仔細審問才知道,有人將木材掏空在里頭裝上大量金子,借著貢品入京的機會,將金子順道送給京城的權(quán)貴。
”不必再多做解釋,慈攸寧已然明白顧無咎的意思:“王爺是說,京城有人通敵?”說完她自己都忍不住心驚。
南國的歷法向來嚴苛,通敵一向被看作與謀反同罪,是株連九族的大罪。
事關(guān)南國上下的大事,顧無咎就這么眼不眨心不跳的告訴她一個外人,真是讓人匪夷所思。
況且這樣能牽動朝堂上下的大事,她一介五品小官,到底能從哪里幫上忙?不過顧無咎顯然不是這么認為,慈攸寧在只言片語間就明白他的意思,似乎讓他很是高興,看似完全沒注意到慈攸寧震驚中摻雜著疑惑的神情,繼續(xù)說下去。
“樂器琴具向來是內(nèi)教坊在管,每年進貢的木材和最終制成琴具的必定會有記錄,慈大人可否幫本王一個小忙,替本王看看內(nèi)教坊的賬本,若有問題,和本王知會一聲就好。
”慈攸寧知道事關(guān)重大,若是自己能做一些小事,她也很樂得幫忙。
“王爺客氣了,京城權(quán)貴通敵乃是朝堂大事,微臣能夠替陛下分憂是微臣的本分,也是微臣的榮幸,微臣自然在所不辭。
”顧無咎笑著點點頭:“慈大人果真是識大體之人。
”只不過將事情一味拜托給慈攸寧,他好不就失去了同慈攸寧共事的機會?通敵這事兒他早已上報皇上,得到皇上的應(yīng)允,能在宮中隨意進出查案。
他費盡心思想要將慈攸寧攪和在這事兒里,為的就是給剛進宮的慈攸寧一次立功的機會,能在宮里嶄露頭角,日后才不會被欺負。
慈攸寧不明白他的好心,當然不會抱著感激之情。
但顧無咎自己知道這么做是為了他這小恩人的好,依著他的性子,自然是不會虧待自己,自作主張就要替慈攸寧給自己來點兒賞賜。
一個不正經(jīng)的主意又從心底升起。
慈攸寧剛還覺得顧無咎在正事兒上正經(jīng)了不少,下一秒就聽到他說:“不對!”“慈大人畢竟還是一介女流,而樂器琴具有些重達數(shù)十斤。
誒,都怪本王疏忽,檢查琴具這樣兒的重活怎么能單獨落在慈大人肩上。
”“這樣吧,本王明日同慈大人一同檢查內(nèi)教坊的琴具,就當彌補剛才的疏忽,如何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