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巷的盡頭,臨街有個茶館“一品居”,據(jù)說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。
茶客,大多是一些懷舊之人,或市井中的三教九流。
在這里,只花上幾個小錢,可以呆上一天。
餓了,叫上一碗隔壁小店賣的面條,或要對面的燒餅店送上兩個餅來,就著茶水充饑。
楚子累了,餓了。想在茶館里坐坐,喝上一杯清茶。
掌柜的坐在茶柜后面,觀察著來來往往的人。
掌柜的是個老人,長長的白發(fā)在頂上挽了個結(jié),胸前飄撒著一尺多長的白胡子。一年四季,他都是光著上身,最多在下雪時,在圍裙上加個背心。老人性格開朗,十分健談,臉色紅潤,身體健碩,從表面看不出他的實際年齡。
老人心善良,那些說書的藝人來了,他總會捧出一碗好茶,偶爾有幾個要飯的人,或化緣的和尚進(jìn)來,他也會在他們的碗里,放上一兩個餅。
老人姓吳,人們都叫他“吳爺”。
沒人知道吳爺多少歲了,曾有一七十多歲的老者對人說,他還在牙牙學(xué)語時,就常常隨同爺爺來這里,那時掌柜的就是一個健壯的年輕人。
也從沒有人看到過他有什么親人,年年月月,只見他一人在這個能容納四五十人茶客的店里劈柴生火,摻茶續(xù)水,招呼客人。
幾年前,吳爺收留了一個名叫二龍的孤兒,二龍那時還不滿十歲,從中原逃茺而來。
二龍十分靈巧,能幫吳做很多雜事。
吳爺視二龍為己出,一老一小,兩人相依為命。
楚子邁步進(jìn)入茶館。
掌柜的盯著楚子邁出的腳。當(dāng)他看到楚子進(jìn)入茶館伸出的是左腳,就把目光轉(zhuǎn)向一邊。
茶館里幾乎座無虛席。
楚子轉(zhuǎn)了轉(zhuǎn),才找到一個空位坐下。
茶館里有在說書,巧了,說的書是當(dāng)年太平天國名將林啟榮,在此抵抗清軍,堅守了長達(dá)六年的時光,直至被清軍炸塌甕城,才被迫撤離。
說書人面前有一面鼓,他左手里有一副云板,右手持一鼓槌,一邊響著云板,一邊敲著鼓,隨著節(jié)奏說上一段古今往事,或高唱低吟幾句江湖中情。
說書人話語中帶有本地口音,楚子有些地方聽不明白,但他表達(dá)的意思,楚子還是知道的。
說到激動處,說書人聲情并茂,慷慨激昂,一面鼓被他擂得如千軍萬馬,那云板子也在他手里響起金戈鐵馬之聲。說到動情處,他竟然聲淚俱下,痛斥清軍的慘無人道,訴說太平軍的悲壯。最后說到林啟榮因彈盡糧絕,沒有援兵而棄城時,他用林啟榮的口吻向天責(zé)問:“天,何不肋我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