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子想起周公館那個精明的中年人,他會不會與父親有某種關(guān)系?
或是為了保護(hù)自己,隨意用了楚鄉(xiāng)這個名字,畢竟自己現(xiàn)在敵占區(qū)!
總編:“文章發(fā)表后,反響非常好,也引起國共雙方的重視。新華日報要我轉(zhuǎn)告你,延安指出:‘一個民族的消亡,首先是從文化的消亡開始的’。”他從抽屜里拿出一疊銀圓,放在楚子面前:“這是新華日報,給你的特殊稿費(fèi)。他們盼望能得到繼這篇文章后的之二,之三!”
楚子收下銀圓。這是他收到稿費(fèi)最多的一次。
總編:“晚上在老地方,給你慶功!”
楚子:“慶功不好,九江畢竟是日占區(qū)。改個名目,我看就算是答謝諸位對我昨日接風(fēng)的厚愛吧,錢由我出!”
楚子出了報社,想起了吳爺。
從認(rèn)識吳爺那一天起,楚子常常在下斑以后,買上一點(diǎn)兒下酒菜,提上一瓶酒,去看這位吳爺,兩人圍桌而坐,邊飲酒邊品茗,聽吳爺述說那些塵封的往事。
一來二去,兩人越走越近,幾乎天天見面,無話不談。
吳爺講得最多的是九江。他喝下一大口酒,捋著胸前的長胡子,自豪地說:“九江號稱”三江之口,七省通衢,有江西北大門”之稱。素有‘九派潯陽郡,分明似畫圖’之美譽(yù),有舉世聞名的“廬山、鄱陽湖、佛教凈土宗的發(fā)源地東林寺、白鹿洞書院。九江是兩千多年前,三國東吳王朝的帝都,那時九江非常繁華,巍峨壯觀的離宮別館,比比皆是。歷史出現(xiàn)兩位最為杰出的人物。一是陶淵明,二是黃庭堅(jiān)。”
然而,吳爺在眾多名人中,最為佩服的是周瑜。
周瑜西征失敗,病死后葬身于九江。
但據(jù)考證,周瑜的墓地,應(yīng)該是在他的家鄉(xiāng)安徽。九江如果真有,那肯定是后人給他建造的衣冠冢。吳爺說起周瑜,兩眼一亮,朗聲吟出:“遙想公瑾當(dāng)年,小喬初嫁了,雄姿英發(fā)。羽扇綸巾,談笑間、檣櫓灰飛煙滅”
楚子望著吳爺動情的臉,想不到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他,竟然有如此的英雄情懷。
楚子聽了吳爺述說的九江,引起他極大的興趣,便在除夕前,抽空去尋訪那些古跡。
果然在城南十幾里外,當(dāng)?shù)厝税殉右揭粋€較大的墳前,說這就是周瑜的葬身之地。
在墓前,楚子巧遇一在墳前憑吊古人的青年人。
兩人在交談后,楚子得知這位青年復(fù)姓上官,名德,是荊軻的后人。
荊軻刺秦失敗后被殺,族人為躲避秦王的誅殺,一支改姓上官,遷徙到了燕趙。他此次來九江,是看望多年不見的叔叔上官東,然后遠(yuǎn)赴重慶。不想叔叔在一年前,家破人亡,幸免遇難的兩個弟弟,一個妹妹,也不知去向。
楚子來九江,多半是為了這件事情。他關(guān)切地問道:“你知不知道你叔叔遇害的原因?”
上官德?lián)u搖頭。
楚子問上官德為何去重慶。
上官德說國家正是用人之際,他雖不及高祖荊軻之萬一,但國家興亡,匹夫有責(zé)。
楚子猜想,上官德去見叔叔,肯定為去重慶的盤川所累。像這樣的熱血青年,自己應(yīng)該有所幫助。他拿出幾塊銀圓給上官德:“夠不夠你到重慶?”
上官德沒有接楚子的錢:“我去見叔叔,是想見最后一面,我小時曾生活在他身邊,對我有教養(yǎng)之恩。這一去,不知還能不能回來------”
楚子感動了,在附近找了個小館子,一壺濁酒,要店家炒了兩個下酒菜。
兩人一時無語,不知說什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