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部劉大人的圖紙已經(jīng)完成了一小半,基本的輪廓是有了,所以耿文華就準備讓人先開始修路了,要想富先修路嘛,村莊建立起來之前先修路,也方便村子里東西運輸啊。
大量的采買石灰,再收購燒過的煤渣——這會兒的煤渣可比現(xiàn)代的燒的干凈?,F(xiàn)代的燒完之后,還有人去撿煤渣,就是沖著沒燒干凈的煤炭去的。但這個年代,掏錢買的東西,必得用干凈才行,誰家也不是富的能買一塊兒扔一塊兒的啊。
這種煤渣呢,剩下的就是燒過的黃泥了,用來鋪路那是最好的東西了。將路面用這個東西填平,然后上面再來一層石灰,路面就能平坦的很,不說用十年二十年吧,至少五六年,甚至七八年是沒問題的。
而且,這種路面修起來也比較簡單,哪兒壞了,一瓢石灰砸進去,涂抹平就能修補好了。
說這么多……其實就是因為耿文華不知道怎么弄瀝青柏油,誰不知道瀝青柏油更好呢?也得有,也得能做出來是不是?
修路也需得招募工匠,耿文華就打算從現(xiàn)下的紡織工人的家庭里面挑選,父兄,丈夫,兒子,都可以,工錢一天按照二十文給,包一日三餐。
就是有個要求,修完的路面需要驗收。若是不合格,就要扣掉工錢。
耿文華并不是善人,她做事兒是有目的的,若是要做善事,她直接將這些工錢拿出去散給百姓們不好嗎?為什么還要做工才發(fā)錢呢?既然是做工得錢,那就相當于是工作,分內(nèi)工作,做不好扣錢這不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嗎?
“先將這些道路給修好,然后再找磚瓦窯,統(tǒng)一燒制紅磚。”青磚當然比紅磚好,但是青磚八個銅板一塊兒,紅磚三個銅板,耿文華要是有錢,她能不選青磚嗎?
反正紅磚青磚一樣用,她又沒想過讓這個村子存留三百年,誰家還不翻新院子了?所以,紅磚就足夠了。
再者,紅磚也好看啊,多新鮮,多顯眼,多鮮艷啊。
“村落的事兒也已經(jīng)辦好,之前蘇公公送來了順天府那邊的文書,這個新的村子,以后就叫……”耿文華略停頓了一下才繼續(xù)說道:“新村?!?/p>
她其實是有很多別的選擇的,比如說,烏托邦,共產(chǎn)村,中華村,但到最后,所有的想法,都匯聚在一個字上——新。
所以最終定下來的,就是新村,一個嶄新的村子,剛建立的村子,和別的村子不一樣的村子,有別于舊社會的村子的村子。
“紡織廠的女工們有優(yōu)先落戶的權利,你回頭統(tǒng)計一下,若是有愿意落戶新村的,日后生老病死,咱們新村都是有規(guī)章制度的,生病有報銷,小孩子上學免費,紡織廠的工作可以優(yōu)先報名,紡織廠的產(chǎn)品可以五折購買,但這個是有限額的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