什么意思呢?
就是這個國家所有的讀書人,從小到大要學的東西,都已經是一個很成熟的框架了,甚至可以猜測,就算是普通人,他也能大概知道這些學校里學的是什么,具體內容可能不清楚不知道,但這個核心必然是知道的。
管中窺豹,那是不是這個國家的教育,就是一個很龐大的體系,她的國民,可能是有一大半,都是讀書人呢?就算讀不了大學,也必然讀過中學,就算上不了中學,也必然是念過小學?
這就是一個很讓人震驚的概念了,耿文華甚至覺得,只這一個教材的事兒,就能確保她的印刷鋪子大賺特賺……那就是在她的印象中,這個教科書的印刷,也是一個很巨大的量吧?
胤禛心跳的有些重,一個國家的子民,若是有六成以上的人能讀書,那這個國家,該有錢成什么樣子呢?就算是大宋,有名的富藏于民,也不敢說自己的國民,有六成是有條件能讀書的。
整個大清,能讀的起書的人家,不到三成。
胤禛再一次窺見耿文華的來處,比他想的,更為富豪強大。
他伸手捏了一下耿文華的臉頰,打斷她的話:“你說這些,都不太可能做得到。學四書五經是為了什么?科舉,若是按照你說的,學別的,也能被朝廷選中,那就相當于是要改革科舉??婆e這個東西……”
并不能動。
大清的科舉,還和以前的都不太相同。說起來,還是那句話,少數人想要統(tǒng)治多數人,就必得有一定的手段,清朝的統(tǒng)治者,愛新覺羅家想要坐穩(wěn)漢人的江山,就必得要選拔出來甘愿為滿人效勞的官員,那么在選拔的時候,上面是必然要考慮到一些事情的。
就比如這考題,前朝會問航海對朝廷的好處壞處。到了大清,那試卷上只會問,忠君這個詞兒是如何解釋。
對文人來說,這一次次的科舉,就是在慢慢的將他們的思維框起來了,你符合朝廷的要求,你就能當官兒,為朝廷效勞。你不符合朝廷的要求,那你就是再有才華,也只能是落榜,無緣仕途。
當然,也并不是說朝廷每次的科舉都是這種題目,但就算是別的,也必然是有前提條件的。
皇上倒是因著滿漢人數不同,當年也曾想過改革科舉,將滿漢科舉給分開,可這種改變,也只一次,隨后就又換了回來。
可見這科舉,并非是想改就能改的。
耿文華并不失望難過,照舊是笑瞇瞇的:“我知道,但凡改革,哪個不是要經過痛苦甚至鮮血的呢?若是換了別人,我定然是不提的,但王爺又不是那些個人,王爺在我心里,就是一個心志堅定,頂天立地的男人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