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慮到村里人還有做磚瓦的需求,這幾個窩在山腳邊上的磚窯就不拆了,誰家要是想用,隨時都能來用。
張玉鳳的兒子劉望星、女兒劉望月,準(zhǔn)備帶著兩大家子的人在河源村駐扎下來。
兩大家子的人雖取得了張玉鳳的諒解,張玉鳳許他們住進(jìn)家里來了,但張玉鳳與啞婆住的房子小啊,十幾口人擠在里頭,施展不開。
后面是峭壁,前面是不寬的土路,左右兩邊也都是路,沒有擴(kuò)建的可能,春貴就在西頭給他們找了塊地,在王駝子家邊上,叫他們安置下來。
現(xiàn)在就用木頭、茅草搭了幾間簡陋的,他們也在弄磚頭,想找個時間把房子建好一點。
付東緣與周勁原是要幫襯一把的,想趁磚場人多的時候把他們的磚也弄了,但是被張玉鳳拒絕了。她說他們有手有腳,家里人又多,有什么不能干的?
她從前就是待他們太好了,什么事都替他們考慮、著想,他們卻那么對她。現(xiàn)在輪到他們吃苦頭時,也該讓他們體驗一下自己的艱辛。
想幫他們建房,也是為了鳳姨,想讓鳳姨安心,既然她都這么說了,他們兩個就不去剝奪表哥表姐們靠自己的雙手勞動的機(jī)會。
磚場沒人用的時候,付東緣弄了一些紅土來,準(zhǔn)備做一些紅陶盆。
他不是愛養(yǎng)花種樹嗎,村里人在他帶領(lǐng)下,也擁有了一雙發(fā)現(xiàn)美、欣賞美的眼睛,老是往他家送好看的植物。不能總是接受村里人的好意,而沒有反饋吧。
付東緣就想著他院子里的花養(yǎng)好了,也送一些給村里人。嬸子叔伯不是說山里挖的植物養(yǎng)不活么,他就養(yǎng)活了再送給他們。
別家不像他們家有這么大的一個院子,多數(shù)是曬坪,青石鋪的,幾米見方,通常是用來曬衣服曬咸菜的,不過墻角處、矮墻上擺兩盆小花還是可以的。
所以付東緣就計劃著弄些土陶盆,把自己移栽或嫁接的花種在土陶盆里,養(yǎng)好之后送給鄰里鄉(xiāng)親們,給他們的家也添些顏色。
果樹是一直在種的。經(jīng)過嫁接與改良,付東緣給村里人普及了枇杷樹、棗樹、桃樹、石榴樹、葡萄及獼猴桃等果樹的栽種方法。
田間地頭,能利用的位置,向陽非向陽,適合什么樣的果樹生長,付東緣都同他們說了,果樹開花種成后,不僅能自家吃,還能拿去墟市上售賣,多增加一份收入,所以村里人種果樹的積極性很高。
此前稻田里用燭光誘捕害蟲的主意,也是付東緣出的,效果非常的好,盛夏割稻子時,每家每戶都感受到了谷籮里的沉重,因此對付東緣的話很信賴。
種植過程中遇到不懂的,也總會去他家找他問。
就拿春明的母親張菊來說,付東緣送了她一盆嫁接的枇杷樹,寶貝得不得了。
春明說,小時候她待自己都沒有這么好。天熱怕旱,天冷怕凍,恨不得把自己身上的衣服披到這棵枇杷樹上去。
原來是張菊的娘親害病去世前,一直想找個酸枇杷來吃,惦記了幾天,惦記到最后一口氣咽下也沒嘗到,抱憾離去。
家里人把家附近的山翻遍了也沒找到一顆酸枇杷,遂不了娘親的心愿,就成了張菊心里的刺,所以那時大牛拿著付東緣給的兩串枇杷回家時,她才會那么激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