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江上號角嗚咽,旌旗招展,千帆競渡,百舸爭流。
施瑯領(lǐng)了圣旨,率領(lǐng)五千水師,外加一萬多船夫、輔兵、各種工匠,運載了三千五百頭耕牛,帶了大批的糧食種子,包括水稻、小麥、大豆、高粱、棉花、茶葉等等足足近萬石,乘坐著大大小小千余艘戰(zhàn)船揚帆向東,奔赴夷洲島拓展海外疆域。
陸遜此次掃平臺灣有功,劉辯特地命吏部尚書魯肅攜帶了冊封陸遜為安東將軍領(lǐng)夷洲都督的圣旨及印綬跟隨施瑯一道去臺灣犒賞三軍。
掃平臺灣說起來輝煌,其實也就那么點事,整個島上的居民只有十三萬,老弱婦孺去掉一半,剩下的精壯也就是六萬人左右,而且也不可能全民皆兵,還是部落式的各自為戰(zhàn),估計甲胄基本沒有,武器比獵戶也強不到哪里去。
陸遜率領(lǐng)著兩萬多全副武裝的精兵,在狄青、丁奉、陸抗、前田慶次等人的輔佐下,倘若還不能掃平臺灣,干脆就投海自盡算了。換了廖化、周泰等人,一樣可以橫掃臺灣,實在算不上一件大書特書的事情,也沒必要讓堂堂的吏部尚書親自出馬冊封陸遜為夷洲都督。
但劉辯派吏部尚書魯肅親自出馬,自然另有深意。
在劉辯的內(nèi)心深處,一直對地方大員小心提防,避免出現(xiàn)擁兵自重的局面,所以劉辯對各地的封疆大吏與軍團都督實行軍政分離。都督統(tǒng)御軍事,無權(quán)干涉地方政務,各州刺史負責治理地方,除了保衛(wèi)地方的郡兵、縣兵之外,不能調(diào)動正規(guī)軍一兵一卒;兩者相輔相成,又互相制衡,所以保證了中央朝廷高度集權(quán)。
雖然東漢大軍已經(jīng)超過百萬,但仍然牢牢的控制在劉辯的手中,運籌帷幄,指揮調(diào)度,如五指一般靈活自如??v然功高如李靖,顯赫如岳飛,如要罷官下野,也只是皇帝一句話的事情。
多年的礪練下來,劉辯對軍政的掌控已經(jīng)日臻化境,所以自然不會允許臺灣島出現(xiàn)軍政合一的局面,更何況陸遜背后還站著以陸氏為代表的江東大族,以及德妃武如意,所以劉辯就更要謹慎。
別看臺灣島現(xiàn)在人口只有十幾萬,那因為是化外之地,還沒有蒙受文明的洗禮。隨著大漢文明的傳播,隨著各種鐵器、陶瓷、農(nóng)作物、科技、醫(yī)學、文化的流入,隨著外地商販的來往奔波,劉辯相信用不了二十年,臺灣的人口就會劇增到五十萬左右。
再加上臺灣島與大陸隔海相望,交通不便,若島上的掌權(quán)者將軍政集于一身,誰也難保不會滋生不臣之心,變成第二個“鄭氏家族”,成為獨立的政權(quán)。
劉辯是絕對不會允許出現(xiàn)這種局面的,更何況劉辯還打算把臺灣作為跳板進軍倭國,鯨吞日本諸島,所以劉辯委任吏部侍郎諸葛瑾前往臺灣擔任夷洲刺史。
但諸葛瑾是青州人氏,在江東的威望很一般,劉辯怕陸遜不買他的帳,所以才讓吏部尚書魯肅親自出馬。名義上是冊封陸遜為夷洲都督,真實目的是送諸葛瑾赴任夷洲刺史。
臨行之前,劉辯又叮囑施瑯,所率五千人馬平日里跟隨陸遜軍團訓練,但如果都督與刺史之間產(chǎn)生了矛盾,就要堅定不移的站在諸葛瑾一邊,而且所運送的物資、糧食、耕牛等也要全部交給刺史分配。
除了施瑯、魯肅、諸葛瑾之外,劉辯又派李時珍帶了一百五十多名年富力強的醫(yī)匠隨行,到了臺灣島給部落百姓檢查疾病,消除隱患,讓島上的百姓身體強健,這樣才能加速人口繁衍,為大漢朝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力。
劉辯站在高大巍峨的金陵城墻上,極目遠眺,望著長江上千帆逐流,浩浩蕩蕩的順江而下,心中不僅熱血澎湃:“占領(lǐng)夷洲這還只是一個開始,朕早晚會讓我大漢的旗幟插遍整個天下!”
“叮咚……系統(tǒng)提示,經(jīng)過持續(xù)的礪練,宿主的屬性又得到了提升,當前宿主的各項屬性變化如下:劉辯——統(tǒng)率96(近期+1),武力95(無變化),智力94(近期+1),政治99(近期+1)?!?/p>
江風卷來,吹得劉辯繡著飛龍在天的金黃色披風獵獵作響,心中暗自沉吟:“政治眼看就要破百了,上次魅力破百爆出來了拿破侖、上杉謙信、阮翁仲三人,若是第二次爆表的話,不知道又會爆出何人?”
就在施瑯率領(lǐng)水師揚帆入海之后的第三天,金陵城外又撤回了兩支萬余人的兵馬,原來是趙括、尚師徒清剿山越完畢,班師回朝見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