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這三個問題之中,有兩個問題是剛才問過但李逸沒有回答的。
不過,此時她再度問出同樣的問題,心態(tài)是完全不一樣的。
第一次問的時候,她就是純好奇,沒有多余的心思。
而現在問,她是帶著算賬的心思,想要找到那個膽敢欺哄的奸商。
李逸一看兩人的樣子,就知道兩人想多了,于是趕緊解釋道:
“這些琉璃,不是花錢找別人買的,都是我自己的琉璃工坊燒制出來的?!?/p>
“什么?你開了一個琉璃工坊?能制造出這么好的琉璃?”
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兩人大吃一驚,臉上滿是難以置信之色。
現如今的大唐,高質量的琉璃器都是來自外邦,主要是由大食商人從波斯、大食等地帶來的。
大唐本土工匠只會燒制綠色琉璃瓦件等建筑裝飾材料,不會燒制精美的琉璃器,更不會燒制透明琉璃。
而李逸用來封窗的琉璃(玻璃),光潔明亮、晶瑩剔透,在兩人眼中絕對是高檔琉璃。
因此,兩人此刻聽說這樣的高檔琉璃,居然是李逸自己的琉璃工坊燒制的,怎能不震驚?
震驚之后,長孫皇后迫不及待地追問道:
“快,好好給姨娘說說,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?”
“這事啊,其實沒啥的,就是實在受不了油紙封的窗戶了,透光太差,讓整個屋子都變得昏暗,而且還不隔音,不耐用,所以我就琢磨了一下,用透明的琉璃封窗戶最合適,然后就搗鼓了一個琉璃工坊。”
李逸云淡風輕地回道。
直接實話實說為了賺大錢而發(fā)明琉璃燒制技術,開琉璃工坊,這多俗氣。
相比這樣的真實原因,李逸眼下這種說法無疑更具有傳奇性與故事性。
按照后世的說法,這就是他所賣琉璃的品牌故事。
他穿越前在后世見過許多類似的品牌故事,各行各業(yè)都有,套路大同小異,某某某因為某某痛點,所以創(chuàng)辦了某某品牌。
究竟是真的假的,沒人知道,反正是被媒體、普通大眾等喜聞樂道。
比如此刻的李世民與長孫皇后兩人,在聽到李逸這一番話之后,直接驚呆了。
就因為嫌棄用油紙封窗戶不好,就發(fā)明出了燒制琉璃的技術,還開了一個琉璃工坊?
這是一般人能干得出來的事?
哦,自己家的這個兒子,確實也不是一般人,而是一個才華橫溢、眼光見識非凡的人。
嫌現有的糖不好吃,就發(fā)明了珍珠糖。
嫌胡凳不好坐,就發(fā)明了搖搖椅。
嫌現有的酒不好喝,就發(fā)明了五糧液。
嫌油紙封窗不好,就發(fā)明了燒制透明琉璃的技術。
這叫什么?
這就叫做有才任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