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逸沒有糾結這件事,而是肯定了李世民的答案。
接著,李逸繼續(xù)說道:
“所以,問題就來了,一萬八千名官員之中,出身門閥世家的,至少得占六成以上?!?/p>
“并且,官職越高,出身門閥世家的人就越多,非門閥世家出身的官員大多只能在地方當小官。”
“這種情況下,每年錄取二,三十個進士,就算全部是非門閥世家出身,又能起什么作用?”
“錄取人數(shù)過少,跟不上朝廷官員的更換速度,所以科舉無法取代門蔭入仕,成為朝廷選官的主要制度?!?/p>
“這,就是科舉制度的先天不足!”
說到這里,李逸忍不住搖了搖頭。
他想到了宋朝的科舉。
相比唐朝289年總共只錄取7000多進士,北宋167年的時間,錄取的進士人數(shù)就接近4萬人。
兩者的差距之大,是顯而易見的。
所以,科舉能在宋朝成為朝廷的重要選官制度,而在唐朝不能。
看著侃侃而談的李逸,李世民眼中滿是震驚之色。
他真是沒想到,李逸居然能有理有據(jù)、條理清晰地說出這樣一番道理出來。
并且認真思索片刻之后,李世民認可了李逸的分析。
“照你這么說,是不是只要增加每年科舉的錄取人數(shù)就可以了呢?”
李世民很認真地開口問道。
李逸搖了搖頭,說道:
“當然不是?!?/p>
“增加科舉名額只是必要條件,并不是充分條件?!?/p>
李世民眉頭微皺,他不明白李逸這個回答的具體意思。
作為手握至高權力的大唐之主,這種跟不上李逸思路的感覺,讓他略微感覺有些不舒服。
不等他開口詢問,李逸便已經(jīng)自己開口了。
“現(xiàn)在的科舉制度,就是一場不公平的游戲。”
“不解決公平問題就增加科舉人數(shù),最終得利的,依舊會是門閥士族?!?/p>
“不公平在何處?”
李世民訝然問道。
在他看來,在沒人作弊的情況下,所有學子都是參加統(tǒng)一考試,這是很公平的。
面對李世民的疑問,李逸緩緩開口解釋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