而公孫瓚則是抱定了死守的決心,誓要與薊縣共存亡,他的兄弟公孫范、兒子公孫續(xù),甚至女婿羅成都支持公孫瓚的意見,認為薊縣城高墻厚,城內(nèi)還有二百多萬石糧食,一百多萬支箭矢,死守個一年半載不成問題。不能未戰(zhàn)先怯,仗還未打就先嚇破了膽子!
“父親大人,李靖的書信怎么說?”李靖的使者前腳剛走,公孫續(xù)便急不可耐的詢問書信內(nèi)容。
公孫瓚冷笑一聲:“還能說什么?勸我從薊縣退兵!我真是不明白了,天子派李靖來助我拱衛(wèi)薊縣,抵御唐寇,他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勸我放棄薊縣,到底是和用意?”
“主公!”羅貫中拱手力勸,“我想李都督也是好意,唐軍來勢洶洶,又聯(lián)合了胡人,三路夾擊,怕是有二三十萬人馬,更何況那李元霸乃是前無古人的猛將,這一次怕是真的守不住了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,走為上計啊!”
“哼!”公孫瓚冷哼一聲,把李靖的書信扯得粉碎,“李靖說的容易,可我公孫瓚一生的積蓄都在薊縣城內(nèi),二百三十石糧食,各種弓弩七萬支,箭矢一百一十萬,馬匹兩萬八,甲胄刀槍無數(shù),金銀銅錢千余萬。天也運不完,難不成全部留給唐寇么?”
“唉……錢糧輜重固然要緊,可軍隊才是主公的根本啊!”田豫也附和著羅貫中力勸公孫瓚,“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,今日丟了改日再讓唐寇十倍償還就是!”
“住口!”
公孫瓚怒斥一聲,拔劍砍斷桌案一角,“兵法云十倍圍之,五倍攻之,我軍有五萬人,有足可支撐三年的糧草。更兼薊縣城高墻厚,而且唐軍至少要分出一半防御背后的李靖軍團,能夠投入攻城的兵力最多也就十余萬,不過兩倍于我,安能不戰(zhàn)而逃?誰敢再說棄城,擾亂軍心,便如此案!”
田豫與羅貫中無可奈何,只能對望一眼緘口不語,不敢再勸。
公孫瓚收劍歸鞘,把目光掃向坐在自己身邊,一直手撫虬髯一言不發(fā)的冉閔,問道:“愚兄誓死守衛(wèi)薊縣,不知冉兄弟意下如何?”
冉閔舒展了下筋骨,渾身關(guān)節(jié)“啪啪”作響,一臉殺氣:“若伯珪兄打算死守,冉閔便陪你到底,對我來說沒有比殺胡狗更讓人興奮的事情了!薊縣能守一天算一天,殺死一個敵酋賺一個,守不住就突圍,突不出去大不了一死了之!”
“哈哈……痛快!”公孫瓚大喜過望,拍著冉閔的肩膀道:“你我兄弟今日并肩殺敵!”
冉閔又道:“與其嚇死不如戰(zhàn)死,我軍可趁著敵軍未到之前,先在沿途設(shè)伏,打幾場野戰(zhàn),挫一下胡狗的士氣。”
李績、李牧、慕容恪三路兵馬分別從東北西三面而來,而慕容恪率領(lǐng)的全部都是騎兵,因此來的最快,此刻距離薊縣不過一百里路,掐指算算傍晚時分就能兵臨薊縣城下。
冉閔指著沙盤對公孫瓚及眾將道:“諸位看薊縣西方三十里的地方,這塊丘陵地形叫做燕家溝,我們可在此處預設(shè)伏兵,伏擊胡虜!”
“請冉兄弟帶兵出城設(shè)伏,我來坐鎮(zhèn)薊縣。”對于冉閔的提議,公孫瓚一口答應(yīng)了下來。
眾將商議一番后做出決定,由冉閔率領(lǐng)公孫范、單經(jīng)提兵一萬五出薊縣前往燕家溝設(shè)伏,命羅成率領(lǐng)新補充的五千白馬義從,外加三千騎兵在燕家溝附近的白楊寨屯兵,隨時準備接應(yīng)。
“主公不能出戰(zhàn)??!”羅貫中再次苦諫,“敵軍勢大,三面而來,我軍據(jù)城死守或許還能支撐一些時日,若是出城廝殺,那是以己之短攻敵之長,絕無勝算!”
公孫瓚勃然大怒,拔劍要殺羅貫中:“你這書生三番五次的長敵人志氣,滅自己威風,若不是看在賢婿面子上,我早就斬下你的頭顱,給我速速退去,別讓我再看見你!”
“唉……良藥苦口,忠言逆耳??!”羅貫中無可奈何的嘆息一聲,離開公孫瓚府邸,快馬加鞭出了薊縣奔方城投奔李靖去了。
羅貫中前腳剛走,冉閔就率領(lǐng)公孫范、單經(jīng)提兵一萬五當先出城,羅成率領(lǐng)八千騎兵緊隨其后,朝著西方三十里的白家溝急行軍。而公孫瓚則與公孫續(xù)、田豫率領(lǐng)兩萬五千人馬登上城墻固守城池,并發(fā)動薊縣的百姓向城頭上搬運滾石擂木,誓死守衛(wèi)薊縣。"